自由听吧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档案] 百年蓝调十大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3 19:5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nbsp;</P>
<P>&nbsp;</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color=red size=7>百年蓝调十大事记</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P>
<P><FONT size=4>一、&nbsp;Mamie&nbsp;Smith&nbsp;"Crazy&nbsp;Blues"&nbsp;于1920年曾在六个月内销售了一百万多张,证明了蓝调也可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BR>二、&nbsp;美国南方三角洲的十字路口意象,至今仍是最鲜活的蓝调印象,根据传说,在那里,Robert&nbsp;Johnson与魔鬼打交道,出卖了他的灵魂以换取了一身让人惊叹不已的吉他绝技。<BR>三、&nbsp;John&nbsp;Lee&nbsp;"Sonny&nbsp;Boy"&nbsp;Williamson&nbsp;I&nbsp;这位以悲剧收场的口琴手&nbsp;,曾以他自创的口琴技法深深影响了Little&nbsp;Walter、Junior&nbsp;Wells以及Billy&nbsp;Boy&nbsp;Arnold等人。<BR>四、&nbsp;无数的非裔黑人,离开南方的农场前往北方大城里的工厂工作,他们千里跋涉或坐着火车,带着蓝调,因而促成芝加哥蓝调的诞生。<BR>五、&nbsp;Muddy&nbsp;Waters将他的吉他插电后,便重新定义了芝加哥蓝调一派&nbsp;,并在后来间接永远改变了流行音乐的走向。<BR>六、&nbsp;长发教授Professor&nbsp;Longhair以其独特的钢琴弹法,促成了纽奥良节奏蓝调的诞生,如同&nbsp;John&nbsp;Lee&nbsp;"Sonny&nbsp;Boy"&nbsp;Williamson&nbsp;I&nbsp;一样,他被许多后辈视为其流派的祖师爷,其中受其影响的人有Dr.&nbsp;John、Fats&nbsp;Domino以及Allen&nbsp;Toussaint。<BR>七、&nbsp;Mississippi&nbsp;John&nbsp;Hurt&nbsp;是六零年代民谣/蓝调复兴运动中,唯一一位对早期乡村蓝调感到有其传承必要的重要人物。<BR>八、&nbsp;自六零年代以后,许多老美认识他们自身独特音乐资产是透过一位英国摇滚吉他手,他名叫Keith&nbsp;Richards,并与其他几位朋友组了一个摇滚团体,亦即后来众所皆知的滚石乐团。<BR>九、&nbsp;&nbsp;BB&nbsp;King,这位被誉为「蓝调音乐大使」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吉他技巧跨越了主流市场,而让更多世界各地的听众,得以接触到蓝调这样一种特殊的音乐。<BR>十、&nbsp;Keb'&nbsp;Mo',这位年轻人证明了传统是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nbsp;,而让蓝调音乐重新与现代社会结合,因为他用空心钢弦吉他展露了即使不插电,蓝调一样可以深获许多乐迷的热烈支持。<BR><BR>【蓝调摇滚溯流而上--从&nbsp;Eric&nbsp;Clapton&nbsp;到&nbsp;Lightnin'&nbsp;Hopkins】<BR><BR>〈从Eric&nbsp;Clapton讲起〉<BR>&nbsp;&nbsp;&nbsp;摇滚乐基本上是针对青少年的造神运动,它的历史充斥着传奇和天才,这些传奇故事和令人血脉贲张的音乐相互激荡,让我们聆听的时候多出许多据以想象的资料。比方说发行于1966年的经典传奇名盘《John&nbsp;Mayall's&nbsp;Bluesbreaker&nbsp;&nbsp;With&nbsp;Eric&nbsp;Clapton》,封面上的Eric&nbsp;Clapton时年二十一岁,留着可笑的发型跟鬓角。这张专辑在八O年代中期曾经由福茂代理发行卡带,后来成了我的第一张蓝调摇滚收藏,大概是1988年光华商场大特价的时候胡乱买到的吧。对一个在八O年代成长的高中生来说,随身听(当年的随身听可比现在笨重多啦)耳机里传出来的音乐瘦骨嶙峋、直来直往,简单的乐器编制和混音反而使所有声音都像近距离的火炬一样夺目,这个小伙子从此就迷上了电吉他的声音,还有这种碰/碰碰/碰碰/碰碰啪啪碰的节奏。<BR>&nbsp;&nbsp;&nbsp;Eric&nbsp;Clapton原本是另一个显赫的乐团Yardbirds的主奏吉他手(这个团先后出过Eric&nbsp;Clapton、Jeff&nbsp;Beck、Jimmy&nbsp;Page三个吓死人的吉他英雄),在离开Yardbirds、加入John&nbsp;Mayall的团之前那段时间,据说他为无法进一步突破既有的技巧概念而痛苦万分,于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夜以继日地苦练吉他,不知道过了多久,这个二十岁的青年终于提着他的Gibson电吉他、推开门走出来,一代大师诞生了。这张专辑发行之后,所有弹电吉他的年轻人都逃不出它的阴影,时至今日,Eric&nbsp;Clapton在这张专辑里用的吉他音色、扩大机型号、线材、收音设备...都还是专业期刊三不五时拿来论述的范例。听听这张唱片里面的Hideaway、All&nbsp;Your&nbsp;Love、Rambling&nbsp;On&nbsp;My&nbsp;Mind这些煌煌名曲吧(现在都收录在他1988年出版的四CD精选辑《Crossroads》里),仔细听:这是写下历史的声音,前无古人,他把电吉他的音色弹得如此厚实、麻利、苦涩中透着醇厚的甜味,即使在炽烈狂飙的段落也显得从容不迫。三十多年来,仍然没有人能真正重现这张专辑的慑人风采,连Eric&nbsp;Clapton自己都说,他从此以后再也不可能像这样弹吉他了。<BR>&nbsp;&nbsp;&nbsp;Eric&nbsp;Clapton九O年代以前的毕生精华作都收录在《Crossroads》这套精选回顾专辑里。摇滚乐的历史上少有像他这样横跨四个十年都站在媒体第一线、备受乐迷与评论家赞赏的例子,假如你是从他拿了六座葛莱美奖的《MTV&nbsp;Unplugged》纔开始听他的作品,《Crossroads》这套被《滚石》杂志誉为有史以来最佳精选辑之一的作品,绝对是回头了解Eric&nbsp;Clapton一生传奇最好的敲门砖。<BR>〈立足伦敦、胸怀芝加哥、放眼密西西比〉<BR>&nbsp;&nbsp;&nbsp;Eric&nbsp;Clapton是在伦敦市郊长大的英国青年,跟许多五O年代成长的英国孩子一样,他们透过美国进口的唱片认识到一种跟收音机里充斥的软调流行歌曲截然不同的乐种:唱片中的歌者清一色是历经沧桑的黑人,歌词朴素、旋律简单,却有一种无法模仿的神秘魔力;纯粹的蓝调音乐在五O年代末的美国渐渐式微,却在大西洋彼岸找到了知音。Yardbirds、Rolling&nbsp;Stones都是死忠的蓝调迷,他们把这种音乐溶入自己的作品,整个世代的搞团青年随之群起效尤,到了六O年代中期,英国摇滚乐团随着Beatles的大受欢迎纷纷「入侵」美国,连带也把这种受到蓝调强烈影响的摇滚乐「重新输入」,美国青年竟然透过英国佬来重新认识这个原本属于自己土地的乐种,蓝调就这么在六O年代中的美国「重获新生」。<BR>&nbsp;&nbsp;&nbsp;他们尊崇的蓝调大师有哪些人呢?弹电吉他的Muddy&nbsp;Waters、B.B.King、John&nbsp;Lee&nbsp;Hooker、Howlin'&nbsp;Wolf,吹口琴的Sonny&nbsp;Boy&nbsp;Williamson,弹木吉他的Lightnin'&nbsp;Hopkins,再加上年轻一些、被归类为「节奏蓝调」的Fats&nbsp;Domino、Bo&nbsp;Diddley、Chuck&nbsp;Berry等等,这些比嬉皮世代大出一截岁数的歌者,纷纷受邀和当红的摇滚乐团同台演出,台下的听众都是白人青年。蓝调终于跨越了肤色的藩篱,被摆上台面、成为新旧世代共同的音乐语言。许多年轻人因为自己迷恋的摇滚乐团崇拜这些蓝调大师而去挖出原作来听(我自己就是透过Eric&nbsp;Clapton、Rolling&nbsp;Stones跟Led&nbsp;Zeppelin第一次认识蓝调的),继而发现原汁原味蓝调的魅力。<BR>&nbsp;&nbsp;&nbsp;要了解蓝调跟摇滚乐的血缘关系,五O年代初期到六O年代有许多经典录音值得细细聆听。芝加哥从四O年代开始就是城市蓝调的重镇,随着南方人口的北移,许多出身密西西比三角洲的歌手在城里的酒馆跟俱乐部改用插上电的乐器和麦克风来表演,把音量放大、节奏加重,改变了和听众互动的方式,发展出跟战前完全不同的蓝调风格,这种城市蓝调从芝加哥扩散出去,在战后十几年间大受欢迎。设籍当地的Chess是发行蓝调作品最重要的一家唱片公司,几乎网罗了战后所有重要的城市蓝调歌手。八O年代中叶以后,Chess重新整理旗下乐手的作品,发行了一系列名为《Chess&nbsp;Box》的盒装精选,都是流行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史料,Muddy&nbsp;Waters和Howlin'&nbsp;Wolf的作品都以Chess&nbsp;Box的版本为首选。也许一个艺人一大盒的规模对你来说太沉重,Chess另有一套四CD合辑《Chess&nbsp;Blues》,收录的都是五O年代以降芝加哥蓝调最著名的作品,从这套作品开始按图索骥,任何有心的乐迷都可以循线找到自己喜欢的路数,然后无穷无尽地挖掘下去。<BR>〈几个不在Chess旗下的蓝调大师〉<BR>&nbsp;&nbsp;&nbsp;影响后世摇滚吉他手至巨的大师B.B.King也有自己的盒装总回顾,但是他精采的现场魅力还是要透过整张演唱会的实况录音纔能完整体会。跟那些忧郁、压抑、遍体鳞伤、自甘堕落的蓝调歌手相比,B.B.King是多么的明亮可亲啊。他的歌声像是慈祥豪爽的父亲、吉他的音色甜美细腻,每一段拨弹都是感情充沛的独白。在他一大堆的现场实况专辑中,经典中的经典首推1965年出版的《Live&nbsp;At&nbsp;the&nbsp;Regal》,这张唱片在任何指南都名列最重要蓝调专辑前十名,也是流行音乐现场实况录音的里程碑。除此之外,他的《LiveIn&nbsp;Cook&nbsp;County&nbsp;Jail》(1971)和《Live&nbsp;At&nbsp;the&nbsp;Apollo》(1991)也都是一时之选,后者精湛的录音绝对可以满足音响发烧友挑剔的耳朵。不知道他下次亚洲巡回公演是什么时候,不知道七十二岁的他是否依旧维持一年三百场演出的惊人毅力?老天保佑他身体健壮,让我们可以继续享有这份耳福。<BR>&nbsp;&nbsp;&nbsp;今年已经七十七岁的John&nbsp;Lee&nbsp;Hooker刚刚才发行一张跟Van&nbsp;Morrison合作的新专辑,不过要了解由他一手建立的Boogie乐风、他自由律动不受拘限的节奏感、还有那深沈浓重无可模仿的嗓音,还是得回溯到早年的作品来听:Rhino发行的双CD作品辑《The&nbsp;Ultimate&nbsp;Collection》,从1948到1990年精挑细选出三十一首歌,并有别册详细解说他的作品,保证物超所值。John&nbsp;Lee&nbsp;Hooker跟B.B.King、T-Bone&nbsp;Walker同辈,是最早拿起电吉他的蓝调歌手。他1948年的第一张单曲Boogie&nbsp;Chillen'竟然在半世纪前就狂卖一百万张,即使今天看来都还是一个相当吓人的数字。John&nbsp;Lee&nbsp;Hooker的风格跨越战前的三角洲蓝调跟战后的都市蓝调,独特的音乐语汇直接影响到继起的摇滚乐,是深深根植在传统土壤又能独树一帜的蓝调老将。近十年来,Hooker依然佳作迭传、令人惊异不已,1989年的专辑《The&nbsp;Healer》被认为是他毕生最棒的作品之一,亦颇值得一试。<BR>&nbsp;&nbsp;&nbsp;来自德州的Lightnin'&nbsp;Hopkins是个走唱歌手。他跟弹月琴的陈达一样,拥有吟游诗人的天赋,能在固定的曲式中即兴发展歌词、让每次唱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他的手劲惊人、节拍准确繁复,尽管只是一柄木吉他,却能听出不少影响摇滚乐的渊源。Lightnin'&nbsp;Hopkins早在四O年代就录过许多受欢迎的唱片,五O年代蓝调市场走下坡,他一度回到街头卖唱,直到1959年才被重新找回录音间。六O年代开始他在许多校园演唱会跟音乐节现身,大受欢迎,其中一场在Swarthmore校园民谣音乐节的录音直到1993年才出土发行《Swarthmore&nbsp;Concert》专辑:在歌与歌之间,Lightnin'&nbsp;Hopkins跟台下的年轻人天马行空地讲故事,有时几乎发展成另一种形式的即席创作,和精采万分的演唱弹奏相映成趣,相当值得一听。Lightnin'&nbsp;Hopkins留下的作品非常多,而且因为版权的问题,一直都没有整理得比较完好的精选辑,让新入门的乐迷难以下手。Fantasy1989年出版的《Double&nbsp;Blues》把他1964年的两张专辑合为一张CD,对无所适从的乐迷来说,至少是个比较容易的开始。<BR>〈小结〉<BR>&nbsp;&nbsp;&nbsp;以芝加哥为中心的都市蓝调,从二次大战结束迄今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这些战后窜红的歌手替二十世纪后半的流行音乐提供了一大片滋养的沃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当然不止上面提到的那几位。后来蕃衍出来的「节奏蓝调」和五O年代中期以降的白人摇滚乐,都和战后的芝加哥蓝调有直系血缘关系。从密西西比三角洲到芝加哥到曼菲斯,再漂洋过海到英格兰,然后重新登陆美国,蓝调的独特质素就这样扩散开来,在地图上画出一个个首尾相连的圆,渗透到一代接一代摇滚乐手的灵魂深处,不仅打破了世代、种族的隔阂,也跨越了国界的藩篱,成为全世界都熟悉的音乐语言。<BR>&nbsp;&nbsp;在按下Play的那一剎那,这些音乐就像钝重的刀刃扎进你的心窝,在酒精和烟雾的熏炙中诉说着自怜、沧桑、流浪的情节。聆听这些作品总是让我联想到枝丫虬结的老树、苔痕斑斑的巨石、还有泥沙滚滚的河流。蓝调并不像爵士乐那样,演变出极端复杂细致的形式、透过即兴的演绎追求纯粹的美感经验;蓝调一直都保留相当简约的结构,而且总是跟生活里的欲望和苦痛密不可分、带着入世的、「自传性」的色彩--这是弥漫着汗水跟鲜血气味的音乐。在一切判准都愈来愈浑沌不明的年代,这些音乐或许还能让我们忆起一种黑白分明、斩钉截铁的,叫作「朴质」的过时美德吧。</FONT></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一个赞一个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站长QQ|自由听吧 ( 陕ICP备12012121号

GMT+8, 2024-5-2 07:1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